光伏產業的一個潛在風險(光伏行業面臨的困難)
1980年代,日本半導體行業如日中天,技術水平、制造水平、銷售數據,都完全把老大哥--美國甩在身后。
如果那個時候說多年以后,日本半導體將一蹶不振,鐵定會被人開玩笑:“你不是腦子進水了,就是太羨慕嫉妒恨了。”
可是,命運有時就是喜歡開玩笑?,F在日本在半導體領域,雖然仍然有一席之地,但已經無法和1980年代相比,不要說和美國比,就算和亞洲后來發展起來的國家或地區,像韓國、中國臺灣、中國大陸,甚至東南亞部分國家,優勢也不見得很明顯。
究其原因,最重要的一點,離不開美國發起的貿易攻擊。
現在,歷史似乎又開始重演,只不過,這次換了一個對象。
近兩年來,美國商務部對中國光伏產業的調查與制裁風波愈演愈烈。光伏產業作為股市為數不多的核心成長賽道,我們有必要好好想想這背后究竟意味著什么。
01
貿易大棒
通過近20年的努力,中國光伏產業鏈憑借規模和成本優勢、技術水平的持續提升,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光伏強國及全球光伏產業制造中心。
2020年在全球硅料產能中國企業占83%,組件70%,硅片95%,電池片78%,逆變器出貨量75%,EVA膠膜80%。而2017-2020年中國出口的組件在海外新增裝機中占比分別達64%、70%、79%、91%。
但或許是因為太過優秀,我國光伏行業迎來了美國、印度、歐盟等先后展開的反傾銷和反補貼的“雙反”調查。
拜登政府上臺之后,總體上延續了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的貿易政策,也就是所謂的通過實施對華貿易的各種限制性政策,從而達到遏制中國崛起的目標。
在這種總的方針政策下,美國針對多個產業實施制裁,手法是多種多樣,芯片是大家最熟悉的,但其實,另外一個領域--新能源,也是重要目標,當中又以光伏為重點。
3月29日,美國《華爾街日報》放出過消息,稱美國商務部將調查中國太陽能生產商,是不是存在通過將產品轉移至4個東南亞國家--柬埔寨、泰國、越南和馬來西亞,并最終銷售至美國本土,從而規避美國對中國的太陽能關稅,若調查屬實,美國將對來自這四個國家的光伏組件征收高額關稅。
其實,美國針對中國光伏企業進行貿易打壓,早在10年前就已經發生,時間可以追溯到2011年11月。
當時,也是美國商務部,正式立案調查產自中國大陸的太陽能電池,不管是部分,還是全部組裝成組件、層壓板、電池板或其他產品(不包括硅片),都進行“雙反”調查。2012年10月作出終裁,認定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實質性損害了美國相關產業,裁定征收反傾銷和反補貼關稅。
2014年1月,美國又卷土重來,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了第二次“雙反”調查,不同的是,這次它們將調查范圍擴大至中國臺灣地區。
到了2018年1月,情況繼續惡化,美國通過“201法案”,宣布對全球光伏產品征收為期四年的保障措施關稅,首年稅率30%,每年下降5%;同年6月,中國光伏產品(電池、組件和逆變器)被列入征稅清單。
去年11月3日晚間,中國光伏巨頭隆基股份發布公告,稱自10月28日至11月3日,美國海關依據暫扣令(WRO)對隆基股份及美國子公司出口到美國的共40.31MW組件產品進行了扣留,本批貨物約占公司2020年度出口美國銷量的1.59%。公司對美國市場的發貨仍在正常進行,以滿足美國客戶的訂單需求,此外,公司的銷售區域布局全球,不會對美國單一市場產生重大依賴。
3月7日,隆基股份在互動平臺回應稱,公司正在按照美國海關要求提供追溯性證明資料,近期,在相關材料得到美國海關批準后,公司被扣留貨物已經按照批準的數量被允許逐步放行。
- 上一篇:分布式光伏——打開光伏產業天花板
- 下一篇:光伏補貼取消,光伏電站如何增效?